新时代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十大关键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职业教育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全面深化改革布局下,我国职业教育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根本目标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行动。
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奖励机制,也构成了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高地与风向标。正确认识其基本情况对于把握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从话语层面向实践层面的转化程度,理性抉择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力靶向具有重要意义。
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全景下梳理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核心议题,以期为下一届教学成果奖的选题提供更为宽阔、理性的视野。
Part.01
构建职普融通发展新格局,推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将职普融通作为国家重大教育改革项目。推进职普融通是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单一的教育类型培养的是单向度的人,职普融通根本目的在于破除单向度的职业或学术发展路径,以多元办学、多次选择搭建人口自由而充分发展之道。
另一方面,智能时代对人才能力的复合性、可持续发展性要求期待教育性与职业性融通。
职普融通已成为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关键,“职普融通”类教学成果奖培育当聚焦横向“通而不融”、纵向“贯而不畅”的关键问题,在体系融通的各层面予以突破。课程层面,构建职普协同的劳动与职业启蒙课程模式。职业学校以其职业资源与实践优势为普通中小学提供劳动教育、生涯教育教学方案,达成劳动行为认同与技能掌握,初步树立职业理想。班级层面,打破学籍限制试办综合高中班。
为缓解职普分流带来的生涯发展窄化的焦虑,在普通高中以及中职学校试点开设综合高中班,实现学籍自由转换。学校层面,持续优化中本贯通、高本贯通教育模式。通过政府的顶层牵引作用与产教融合载体的媒介作用,与普通本科院校建立贯通培养机制。
办学层面,探索发展综合高中。综合高中是一种实现职普融通的理想办学模式,要在完善弹性化招生制度、综合化考试评价制度的基础之上谨慎推行,避免职普割裂状态从学校间隐藏到学校内部。
Part.02
打造产教融合发展新生态,迈向产教共生关键时期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深化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一方面,产教融合以弥补学校教育的“先天不足”强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助力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另一方面,产教融合以丰富的教育要素、生产要素集聚优势肩负攻克关键共性技术、打通“四链”、助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使命。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始终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线。“产教融合”类教学成果奖打造应聚焦产教共生关系的深入不断创新。
其一,以实体化运作为核心的共同体建设。推动跨界组织实体化运作是促进产教融合走向纵深的前提,包括独立法人和非法人团体等形式。应积极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产教共同体或在非法人产教共同体中组建实效的权力机构、健全制度章程以构建高效互动的产教关系;应以实现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实体化运作为主攻方向。
其二,以适应性增强为根本的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是增强人才产业适应性、职业胜任力的关键。通过提供生产或经营场所、建立研发中心等方式引企入校;依托产业园区设立高水平实训基地,实现进企办校。
其三,以标准为引领的教育教学改革。标准建设是连接职业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实际的桥梁。职业院校须联合高水平大学、龙头企业形成职业教育标准联动开发机制;以职业标准为基础,开发基于现代产业从业能力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基于现代生产任务的课程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标准,为教学过程提供原材料的同时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Part.03
探索科教融汇发展新路径,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与适应性
科教融汇聚焦前端培养与后端产出,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技术决定职业类别与职业间关系,因此须推进科技元素深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科学技术与职业教育关系。
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承担技术研发责任有助于填补创新链缺位资源,进而催化技术进步,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教融汇是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与适应性的新方向。目前,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实践表现出零散、无序的特征,须聚焦“引科入教”“引教助科”体制机制的形成,不断深入。
其一,以科教融汇为助力促进产教关系深入。职业院校可借助产教融合平台推动科教融汇发展;同时,其在科教融汇上的进步有助于提升自身办学能级与资源质量,进而巩固校企间的利益联结。
其二,以科教融汇为背景持续优化专业建设。在科教融汇背景下,应以技术革新变化为依据调整专业设置,重构课程教学体系;以数字技术建设智慧课堂,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课程计划以及多模块分层级的课程选择;以应用型科研活动、实际生产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践性。
其三,以科教融汇为媒介完善创新链条。构建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紧密结合的科研共同体,形成科研创新与企业需求的科教融汇链条。引导教师更新知识体系,提高科研思维能力和学术水平,以服务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革新;引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推动技能竞赛成果与毕业设计作品市场化转化。
Part.04
构建数字化赋能新生态,培育职业教育发展新动能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开辟职业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职业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途径。以数字化转型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新时代赋予职业院校的历史使命,也是职业教育贯彻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
职业教育“数字化”类教学成果奖的打造须集中在环境打造、数字应用、专业建设等热点问题,以反映“数字化”的时代特征。
其一,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营造智慧环境。增强“云网安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场景中的配备与应用,建设数字工厂、智慧课堂、虚拟云课堂,推动数字技术在职业教育全要素、全流程、全领域应用。
其二,实现数字“硬实力”向数字“软能力”的转变。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成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点,须关注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溢出效应。如研究数字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利用在线学习空间丰富教学形式,挖掘教学平台数据价值支撑差异化教学。
其三,探索“数字+”专业建设,加快专业数字化转型。职业院校通过开设数字类专业与进行专业数字化改造,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精准对接,再深入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
Part.05
构建育训并重办学新格局,助力实现人口现代化
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是“新职教法”明确提出的改革任务。落实育训并重法定职责是拓宽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形式,是职业教育担当推进人口现代化进程时代使命的应然之策。
“育训并重”类教学成果奖的培育反映了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落实育训并重法定责任的积极实践,有助于彰显职业教育在整体提升人口素质上的重要作用。
其一,以全民终身学习为主线拓展培训面向。要紧紧围绕人口素质提升与社会人力资源再开发,扩大职业培训力度。包括但不仅限于面向农村培养高素质农民、智慧新农人,增强农民致富能力;面向企业、军队建设针对高端人才的高科技培训体系,提高职工、军人的技术适应力;面向人口老龄化开展老年教育,提升老年人力资本;面向下岗职工、残疾人口展开技能培训,提高个体生存与发展能力。
其二,遵循研、培、鉴的发展逻辑建设培训平台。围绕培训资源开发、培训场域构建、考核评价设计等核心环节搭建职业培训链。成立资源研发中心负责师资培训、课程建设、教材编写;设立资源聚集与培训实施的线上或线下培训中心,以及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此外,应聚焦职业培训中心或公司培训行为规范,扩大职业学校培训资源供给,完善职业学校开展培训的利益分配机制等问题,进一步推动育训并重格局的形成。
Part.06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渠道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职业教育国际化成为职业教育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同时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渠道、新趋势。
“国际化”类教学成果奖培育须在增强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影响力、推广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成果等方面持续发力。
其一,建设实体性办学机构。实体性办学机构是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基底依托。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在他国建立鲁班工坊、丝路学院、职教型孔子课堂、澜湄非遗工坊等一批高水平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实体性办学机构;利用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和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国际性平台,加强国际职业教育品牌、中国职业教育新模式的推广;基于带动共建国家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服务定位,在他国面向多个行业领域培养一批知华、友华、爱华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
其二,推动中国职业教育标准的海外本土化。以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为基础,以研制包含场地建设、设备配置、技术选择等领域的国际化标准为牵引,开发国际化专业标准框架;推动标准的落地和实施,在境外组织实验班建设专业,形成境外适用教学方案。
逐步内生成一种既立足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又适应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大势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向构建中国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和国际话语体系的新阶段迈进。
Part.07
构筑德技并修育人新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各级学校的共同任务和根本要求,德技并修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和具体要求。德技并修是职业教育回答好教育根本问题的落脚点,意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协调统一,形塑个体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类教学成果奖的打造应聚焦时代特征。
其一,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将职业教育热点问题、国家发展战略与立德树人主题相结合,如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职业教育现代化、乡村振兴、制造强国建设等,彰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服务国家社会需求并重。
其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职业院校应创新课程思政实施机制与思政课程建设方案,重构课程标准,融合课程内容,研磨思政“金课”;构建校园生态中不同管理角色的多方联动机制、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互学机制,将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融入教师培训与评价机制中。
其三,塑造职业教育五育融合新生态。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要将文化育人思想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中,筑牢学生成长的根基与魂魄;同时,将欣赏文化作为一种美育形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与生动性。
其次,劳动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实施途径。以劳动价值观树立为核心目标,认识劳动本质,凸显劳动价值,重塑劳动理念。此外,还须加之以科学的体育锻炼强健体魄,培养有担当、有能力的新时代劳动者。
Part.08
探索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服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
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符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与目标定位,是解决人才培养方案断层、专业设置交叉重复、课程衔接错位等问题,“从形式一体化走向内涵一体化”的根本措施。
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成功构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破除各级职业院校间的割裂状态,“一体化人才培养”类教学成果奖培育应以此为重点发展方向。
其一,建立紧密型联合体。联合体是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基础单位。紧密型联合体内的利益联结有助于解除中高职本院校间“各自为政”的零散局面。可通过政府牵引组建以资产为纽带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或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已成立的职业教育集团基础上整合集团内部成员所有权和资产,从松散型联结转向紧密型联合。
其二,优化贯通专业布局。构建中高本一体化的专业体系,是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中高本院校在专业目录、专业简介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优化本校专业设置;产教融合载体内,职业院校根据载体内企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特性与定位。
其三,研制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在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基础上,产教融合载体内职业院校加强省域层面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合作,明确各层次人才培养定位。此外,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是一体化的课程与教材,应在省域内构建一体化核心课程标准、开发一体化课程教材。
Part.09
强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探索职业教育育人新路径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不照搬普通教育学科课程,不沿用企业培训课程,是基于职业教育实践探索的具有中国特色与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教育理念,旨在破解职业教育育人方式难题。
当前“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处于起步阶段,“岗课赛证”类教学成果奖培育应深入课程教材、教师队伍建设、评价体系搭建等育人重点领域。
其一,基于“岗课赛证”优化课程教材建设。以“岗课赛证”为主线重塑课程体系,深化以务实应需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优化,引入典型生产案例,体现真操实做的特点;对标岗位标准、技能大赛赛项内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开发立足于生产实际的新型活页式教材。
其二,基于“岗课赛证”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一方面将企业实践、教学科研、教师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认定“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标准;另一方面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构建以岗促学的能力学习机制、以课促研的能力进阶机制、以赛促训的能力训练机制、以证促评的能力评价机制。
其三,基于“岗课赛证”形成多元主体评价体系。在育人实践中渗透“岗赛证”多个元素,促进多主体协同育人局面的形成,并在多元评价主体配合下建立面向学习全过程、指向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标准。
Part.10
全面深化“三教改革”,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工程
“三教改革”既源于内在的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又源于外在的社会劳动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现实要求。在职业教育改革中“三教改革”既是末端也是前端,关系到“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人才培养核心问题。
“三教改革”是提高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的重要抓手,“三教改革”类教学成果奖培育要求职业院校摆脱普通院校的开发路径,体现类型化特征。
其一,聚焦职教师资选培用的核心关节。为解决职教师资来源固化与成长缓慢的痼疾,构建柔性化人才引进与职称评定机制,大力引进行业带头人、企业技术骨干到校从教;探索职校、企业、高校协同的联合培训模式或培训组织网络,构建进企驻岗锻炼、项目引领的实践能力提升机制,以打造职教“金师”队伍。
其二,聚焦基于行业标准的教材建设。职业院校应联合行业协会,反复检验技术环节,形成国家级、省级或地方行业标准,并将其作为研制“金教材”的基础;基于行业标准形成能力结构与岗位等级,构建梯级教学内容体系;从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开发教学素材、建设教学资源库。
其三,聚焦以职业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职业教育教法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职业性和开放性的加强。以校内实践基地、校外企业与产业园区为教学场域,构建实操、实战的教学模式;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通师生教学信息采集分析通道,实施柔性化、差异化教学。然而,究其根本来看,教育变革就是要向“不说话的制度挑战”,“三教改革”须触及深层次的制度因素,即加强“三教”标准建设,以标准推动质量提升。
教学成果奖是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当继续发挥对教学改革示范、引领和导向作用,瞄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发力破局、改革创新。
当然,上述议题并未穷尽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部,也并非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全部选题范畴,职业学校应自觉契合时代精神,响应国家政策,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既“顶天立地”又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
(来源:职教处 2024年12月28日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