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铸金课: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分类建构与实施指南”
一、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构的理论模型框架
课程是专业的基本构成单位,专业是课程的集合。专业群集群效应的发挥以及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功能的达成实现都必须依靠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才能够实现。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群内不同专业课程体系的简单拼接,必须根据学生职业能力结构模型进行统一规划、系统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中层互融)、高层互选”是专业群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框架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框架结构体系的理论模型
(一)底层共享课:培养学生生涯发展所需的职业素养与职业基础能力
职业素养是作为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普通文化知识、基本素养、职业道德、政治素养、体育精神等内容。职业基础能力是专业群所服务面向的产业领域、职业岗位群对技术技能人才所需的共性知识与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是群内所有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的职业基础能力,这是技术技能人才在特定产业、职业领域内获得职业发展的能力基础。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无论哪类专业,都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公民素养、道德品质、现代通用基本能力,这些是所有专业的共性。
因此,培养学生职业基础能力的共享课程不是各专业所共同需要的学科知识的拼凑和共通技术的集中学习,而是学生在特定产业领域内胜任任何职业岗位都必须具备的基础职业能力,是支撑该专业领域内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基础。
因此,培养学生职业基础能力的底层共享课程应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突出专业群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最基本的职业能力需要。通过对专业群所面向的职业岗位领域知识、技能和素养的深入分析,梳理出能够支撑各群内各专业协同发展、相互支撑的共通知识和技能,以支撑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视角为出发点,从而构建面向产业领域所有职业岗位群发展需要的底层共享课程。
(二)中层分立(互融)课: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产业内特定职业岗位领域对技术技能人才所需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是个体胜任特定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高职教育以促进就业为核心目标,为了能够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学校必须培养学生能够胜任职业岗位的就业能力,学生需要掌握专业所面向的核心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因此,在开设了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质和职业基础能力的专业群共享课程基础上,十分有必要再开设专业核心课程,该类课程针对该专业所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核心能力,课程往往为6~10门左右,是群内各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如数控技术专业群中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开设的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设计等课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开设的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机器人控制技术等课程。职业核心课程在类型上应以能力本位课程为主体,理实一体、工学交替,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三)高层互选课:培养学生跨岗位工作的职业拓展能力
职业拓展能力是职业生涯发展对个体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拓展性、提升性要求,是学生职业能力拓展、复合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除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面向特定职业领域的核心职业能力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岗位迁移能力课程,让学生具备跨岗位工作的能力。
因此,在专业群课程体系中还应设置必要的高层互选课程。互选课程包括专业互选课程和公共互选课程,专业互选课程是群内其他专业的核心课程或选修课程,供学生学习选择,满足学生跨专业学习需求,拓展学生职业边界,提升学生对跨职业、跨岗位知识学习的兴趣。公共选修课程则是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开阔学生视野所提供的一些素质拓展类课程,如演讲与口才、影视作品欣赏、书法等素质拓展类课程,并不面向特定的职业领域。
二、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分类建构的形态表征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之间在产业禀赋及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分布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造成了高职院校专业群组建的形态特征上的差异。根据专业群在产业聚焦深度、知识关联程度及组织管理强度三个维度上的差异,可以将专业群分成以下四种主要类型:“弱产业聚焦、强知识关联、强组织管理”专业群,“强产业聚焦、强知识关联、强组织管理”专业群,“强产业聚焦、弱知识关联、强组织管理”专业群,“强产业聚焦、弱知识关联、弱组织管理”专业群。基于以上分类,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主要形态,每一种形态尽管都遵循专业群课程体系建构的一般模型框架,但四种专业群课程形态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一)“弱产业聚焦、强知识关联、强组织管理”专业群课程形态
弱产业聚焦、强知识关联型专业群是现实中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一种较为普遍的专业群组建模式,该类专业群并不服务于某一特定产业领域,群内不同专业之间具有共通性的学科、技术基础,具有较强的知识关联性,而且在对专业群治理上采取了较为紧密的“以群建院”模式。该类专业群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会将各个专业共通性的学科、技术类课程作为共享平台课程,群内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这些共通性的知识与技术,而且在中层课程的建构上,群内不同专业的课程并不是相互隔绝的而是相互融通可供群内学生选择的。
以某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为例(图2),该专业群属于较为典型的以共通的学科技术为基础进行组建的专业群,该专业群以制造终端技术链为纽带,融合工业大数据和物联网相关技术,聚焦产品设计、工艺装备、制造监测和数据管理四大环节,面向精密模具设计、多轴数控加工、系统集成和生产过程数据分析等岗位群,培养能够实现技术链全覆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该专业群在产业面向上聚焦性弱,面向农机装备、电动工具、汽车配件等多个产业领域。
该专业群设置了“公共素质课程”和“专业群平台课程”,实现基础课程的“底层共享”。专业群平台课程所开设的课程包括“先进制造基础”“工程制图”“机械普通加工”“电工电子技术”,该类课程是群内学生都必须掌握的重要学科知识与技术应用能力,这些课程以技术类课程和学科课程为主,是支撑学生在各个专业领域里进一步学习的重要知识基础。与此同时,因为是以学科技术为基础进行组群,中层课程是可以互融互通的,群内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专业的课程进行学习,因为群内各专业在学科、技术领域的跨度并不大,可以实现中层课程的互融。
图2“弱产业聚焦、强知识关联、强组织管理”专业群课程形态
(二)“强产业聚焦、强知识关联、强组织管理”专业群课程形态
强产业聚焦、强知识关联型专业群是一种最契合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最能彰显职业教育办学优势的组群模式。该种组群模式不仅实现了专业群服务面向的聚焦,而且群内各专业之间在学科、技术领域的相关度也较高,十分有助于群内专业教师之间的协作沟通,也有助于群内资源的整合。该种类型专业群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同其他类型专业群建构上的区别也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平台课程的建构上,由于群内各专业之间不仅具有共通的学科、技术基础,而且群内专业也聚焦于特定产业领域,因此,在平台课的构建上既有学科、技术课程也有面向产业领域的特色课程。
以某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制造与装备技术专业群为例(图3),该专业群是由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四个专业组成,这四个专业具有共通的学科、技术基础,而且聚焦于高端汽车制造产业,分别对应汽车制造领域“智能生产控制、智能生产线运行、智能设备维护、智能生产管理”等四种类型岗位群。从该课程体系可以看出,在专业群共享课程的建设上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知识,群内专业都需掌握的智能制造和服务领域相关知识与技术,同时也有面向汽车产业的汽车精益生产概论、汽车文化、汽车构造概论等特定产业领域所需掌握的产业知识。因此,强产业聚焦、强知识关联型专业群在平台课的构建上,除了同学科技术型课程开设了学科类、技术应用类课程外,同时还开设了面向特定产业的产业特色课程,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胜任本产业领域内所有职业岗位都必须具备的产业知识以及文化。
图3“强产业聚焦、强知识关联、强组织管理”专业群课程形态
(三)“强产业聚焦、弱知识关联、强组织管理”专业群课程形态
强产业聚焦、强组织管理型专业群是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组建一种较为常见的模式。该种专业群组建模式同前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不过该专业群所服务面向的产业链条较短,而且产业链条中职业岗位群之间缺乏共通的学科、技术基础,知识跨度较大,但由于该产业在区域中属于主导产业,所需人才的规模较大,因此仍可以采取“以群建院”的组织管理模型进行集中管理。该类专业群课程体系相较于前者,由于缺乏共通的学科、技术基础,因此在底层共享课程的开设上主要以产业特色课程为主,这些课程是学生进入某一特定产业所必须掌握的一些知识与技能,是胜任产业内任何职业岗位都必须首先掌握的一些关键知识。
以某职业技术学院珠宝首饰技术与管理专业群为例(图4),该专业群立足广州、面向大湾区的珠宝首饰产业,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对接产业上游的首饰创意与设计;珠宝首饰技术与管理专业对接产业中游的首饰制造与首饰企业管理;珠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对接产业下游的珠宝玉石鉴定与评估、珠宝首饰营销。
通过群内三个专业所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可以发现,群内专业所面向的产业领域是特定的,但群内各专业之间缺乏共通的学科、技术基础。因此,在专业群共享课程的建设上,该类专业群共享平台课以产业特色课程为主体,如珠宝鉴定基础、首饰设计基础、首饰工艺基础、珠宝首饰文化、珠宝专业英语、珠宝营销入门、初识首饰材料等,这些课程是学生在该产业领域就业必须首先掌握的最为核心的关键知识与技能。
除了平台课程外,该种类型专业群课程体系在中层课程的建构上也是分立的,因为群内不同专业之间在学科、技术领域跨度较大,不同专业所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差异度较高,因此没有必要进行融通设计。
图4“强产业聚焦、弱知识关联、强组织管理”专业群课程形态
(四)“强产业聚焦、弱知识关联、弱组织管理”专业群课程形态
强产业聚焦、弱组织管理型专业群同样是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组建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组群模式,该类专业群尽管专业所服务的产业领域较为聚焦,而且群内专业之间缺乏共通的学科、技术基础,在专业群治理上并未有采取以群建院的强组织管理模式,而是采取了跨院系管理的模式,之所以采取这种模式可能是因为服务面向的特定产业尽管是该区域的主导产业集群,但由于产业链条较长,所以需要采取跨院系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合作。
以某职业技术学院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专业群为例(图5),该专业群以茶叶加工专业为龙头,汇聚茶艺与茶叶营销、广告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等专业,紧密对接茶叶产业链关键要素环节“栽培—加工—品牌策划—包装设计—营销”。尽管群内各专业紧密对接产业链条的相关职业岗位群,但群内各专业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学院,如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茶艺与茶叶营销隶属于农业环境工程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隶属于艺术传媒与建筑工程学院,电子商务隶属于经贸学院。
因此,该专业群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尽管同前者一样,在共享课程上开设了产业特色课程,但很多专业在本学院还有专门的学科、技术基础课程供其学习,这种课程体系是一种嫁接的模式,广告设计与制作以及电子商务都并非本专业群的主干、核心专业,这些专业仅在服务面向上聚焦于茶产业,在课程建构上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产业特色知识,然而无论是在组织管理还是在核心课程体系的建构上都有自身的独立性与系统性。
图5“强产业聚焦、弱知识关联、强组织管理”专业群课程形态
三、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分类建构的实施路径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构和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关键区别在于专业群所服务面向的产业呈现出集群化特征,在服务能级与视野上相较于单个专业实现了质的跃升。
因此,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构的实施需要从产业集群调研开始,必须首先明晰高职院校专业群所服务面向的区域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的分布特征与规律,根据区域产业集群确定专业群的建构形态。在基本明晰专业群建构形态基础上则应进一步确立专业群课程体系建构的结构形态,从而依照专业群课程体系为逻辑线索组建结构化师资团队并整合教学资源。
(一)循产建群:基于服务面向区域产业集群确定专业群的建构形态
“产业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其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产业链是以某种产品的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实现商业价值所包含的各个环节的整个纵向链条。”我国作为世界上产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产业链在我国不同区域的分布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这种差异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区域产业集群是否存在产业链主导者,人才需求稳定性、内部协作关系以及产业链长短如何等。区域产业集群的不同分布特征会影响到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区域产业集群对人才需求的差异性则会进一步影响到高职院校专业群组建模式的选择,这是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耦合匹配的互动原理所决定的。
从区域产业集群的分布特征来看,有如下三个关键因素会影响到高职院校专业群组建模式的选择。
一是区域产业集群的产业集中性,即产业集群是否存在着向某一特定产业、行业以及企业进行聚焦、集中的现象,集中度较高的区域产业集群相关技术技能型职业岗位群会聚焦到某一特定企业或产业之中,而集中度较弱的区域产业集群职业岗位群的分布较为分散,不同产业面向的一大批中小企业通过自有协作的方式形成较为隐秘的产业链,缺乏集中性。
二是区域产业集群的链条长短性,即该区域产业集群所形成的产业链条的长短以及占据整个产业链条的比例,区域产业集群所形成的产业链条越长并且占据整个产业链条的比例越高,说明该区域产业集群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呈现多样性、复杂性,如果区域产业集群产业链条较短并且占据整个产业链条比例较低,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的同质性便较高。
三是区域产业集群对人才需求的主导性,即该区域产业集群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是否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人才需求的规模与稳定性上是否能够在同该区域相似产业的比较上形成优势地位,主导性强的产业在人才需求上不仅规模较大而且较为稳定可持续,而主导性一般的产业在特定人才的需求上相较于其他产业并没有形成绝对优势地位。
如图6所示,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区域产业集群所呈现出的特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专业群组建模式。区域产业集群的产业集中度、产业链条长短度以及产业人才需求的主导程度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专业群组建模式的选择,高职院校会基于区域产业集群的特征选择不同的组群模式,而不同专业群组建模式的差异性集中体现在产业聚焦程度、知识关联程度以及组织管理强度三个基本维度上。
产业聚焦强度主要是指该专业群在产业服务面向的选择上是否会聚焦到某一具体特定产业上,产业聚焦程度高的专业群会呈现出专业群在产业面向上一致性并且所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在产业链上具有十分紧密的协作关联性;知识关联程度主要是指该专业群所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素养是否具有共享的学科、技术基础,即知识关联程度较高的专业群是以学科、技术为基础进行组群,群内各专业之间所跨越的学科、技术领域不高;组织管理强度主要是指该专业群在组织管理上是选择了“以群建院”这一实体化管理模式还是采取了较为松散的跨院系组织管理模式,即组织管理强度高的专业群会在一个院系下进行管理,群内资源融通具有较好的组织基础。
图6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构与区域产业集群形态分布之间的逻辑关联
(二)因群构课:基于专业群建构形态明晰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结构
在通过产业调研基本明晰专业群所服务面向的产业领域、职业岗位群之后,高职院校便需要进一步采取工作任务分析的方法对职业岗位群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分析,并对学生胜任这些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进行分析,同时要根据国家颁布的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标准来确定群内不同专业所对应的职业领域和工作领域。
在全面掌握专业群所服务面向的职业领域和需要其掌握的知识、技能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来建构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模型,该模型包括三个最为基本的层次,分别是基本文化素养和职业基础能力层、专业核心能力层和专业拓展层。职业基础能力层中的基本文化素养是学生胜任未来职业生活所必须掌握的一些普通文化知识、交流沟通知识和思想政治知识等,职业基础能力是群内各专业学生胜任该产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共通性的知识与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应对群内专业所面向职业领域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对支撑不同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知识、技能进行归并,将其纳入基础职业能力层。
不同专业群形态下的高职院系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底层课程的类型和中层课程的内在关联上(表1),高职院校如果以共通的学科、技术为基础组建的专业群,群内专业都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是一些共性的学科知识和共通技术,所以底层课程就以学科类、技术类课程为主。而以产业面向为基础组建的专业群,群内专业具有共通性的知识与技能,是该产业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底层课程主要以产业特色类课程为主。专业核心能力层是学生未来就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是保证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是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课程。高职院校应对群内专业所面向的核心职业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以能力本位为核心建构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是学生就业能力获取的核心,也是群内不同专业之间有效区别的核心载体。
如若群内专业具有共通学科技术基础,中层课程就是互融的;如若群内专业之间缺乏学科、技术基础,中层课程便是分立的。专业拓展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建立的课程,这些课程一般都是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边界,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专业拓展课程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不一定采取能力本位、理实一体的课程建构方式,可通过多样化的课程方式拓展学生学习的边界。
表1 基于专业群类型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构的形态
(三)因课施策:基于专业群课程体系组建教学团队并整合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专业群教师团队的协同合作完成,这是由专业群教学任务的复杂性、艰巨性所决定的。相较于专业建设,专业群建设不仅需要组建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相匹配的专业群,还要构建层次清晰、结构完善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同时还应一体化设计专业群教学资源体系,专业群教学任务的达成不仅需要专业群带头人、专业带头人的引领带动,更需要骨干教师、初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等不同类型教师的协同配合与支持。
因此,针对高职院校专业群教师团队的建设,应根据专业群课程体系与教学任务完成的需要组建双师结构、能力互补、专兼结合的专业群教师团队。“弱产业聚焦、强知识关联、强组织管理”专业群的教学团队应由相似学科、技术背景的教师构成,群内教师服务面向的产业类型具有多样性,群内各专业之间教师的界限是模糊和不清晰的。“强产业聚焦、强知识关联、强组织管理”专业群的教师团队应由相似学科、技术背景的教师构成并且群内教师服务面向的产业类型具有单一性,群内各专业之间教师的界限同样是模糊和不清晰的。“强产业聚焦、弱知识关联、强组织管理”专业群的教师团队应由不同学科、技术背景的教师构成并且群内教师服务面向的产业类型具有单一性,尽管服务面向产业一致但群内各专业之间的教师界限是较为清晰的,教师之间在协同合作上仅限于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共通的基础课程和高层互选课程。
“强产业聚焦、弱知识关联、强组织管理”专业群的教师团队同样由不同学科、技术背景的教师构成并且群内教师服务面向的产业类型具有单一性,但该专业群教师团队相较于前者属于更为松散的联结,属于跨院系的合作。
高职院校专业群教学资源体系的系统构建不是群内各个专业的分头行动,也不是群内不同专业之间的简单集合,而是要找到专业群教学资源体系建构的内在逻辑主线,要依据这一主线展开战略规划、系统构建。前文提及,高职院校专业群的组建逻辑主要取决于三个层面因素,分别是产业聚焦程度、知识关联程度以及组织管理程度。不同类型专业群因为组群逻辑的根本差异造成了专业群教学资源体系在建构过程中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与不同。以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构建为例,强产业聚焦、强组织管理型,强产业聚焦、弱组织管理型两种专业群在进行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构建时是以产业链条中所涉及的核心职业岗位群为根本依据,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实践教育资源体系都必须聚焦面向于特定产业发展需求,实践教学资源体系产业面向十分聚焦,而且产业链条将各个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紧密地关联起来。
产业聚焦弱资源整合相较于产业聚焦强资源整合型而言,尽管产业链职业岗位群的关联性同样是专业组群的内在逻辑依据,但由于涉及跨院系管理,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内在关联性相较于前者而言偏弱。然而,弱产业聚焦、强知识关联型专业群教学资源体系构建的根本逻辑是技术链条,实践教学资源体系产业面向可能是多样的,但是将这些资源体系串联起来的底层逻辑是不同职业岗位群的技术相关性,群内实践教学资源在共通的技术体系下实现有效联通。强产业聚焦强知识关联型专业群的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逻辑则既遵循产业链逻辑也遵循着技术逻辑,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以产业链条为依据串联在一起,而且群内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具有紧密的技术相关性。
( 来源:微信公众号 职教处 2024年12月23日)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