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十八勿入的3000芒果_亚洲成品免费网站w灬入口_2023大象入口3秒自动进入

您的位置: 首页 >职教动态>学术观点>详细内容

学术观点

构建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4-12-19 08:51:48 浏览次数: 【字体:

摘  要  为满足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要求,要在学科范式整合的基础上探索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了企业日益增长的产业化需要和不契合不优质的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应当重点强化创新能力、产业化能力和国际化能力等核心能力的提升。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要围绕产业创新的需求优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知识产权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人才培养;产学研深度融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1]。高等教育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关键枢纽。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程证明,高等教育始终承载着回应时代需求、应对全球挑战、破解发展难题、推进社会进步的重大使命。不断突破人才培养理念,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创新是一个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的概念,它既包括科技创新,也包括产业创新,还包括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具有全维度、全过程、复合型、复杂性等特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2]。无论是科技革命,还是产业变革,都不再以单一技术为主导,而是呈现多点性、群发性的突破态势,各学科范式交叉融合,各领域知识相互渗透。这些新特征和新态势给创新保护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也加剧了创新保护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作为保护创新的基础性制度,知识产权源于对过去三次工业革命的经验总结和制度提炼,知识产权人才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也是过去三次工业革命总结形成的系统理论成果。尽管这些知识和方法在过去彰显了强大的制度保护力和解释力,但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时,却面临新的挑战。例如,如何构建与人工智能相匹配的法律人格框架?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否受知识产权保护?机器学习是否受知识产权法规制?面对这些新问题,唯有突破单一知识框架的束缚,综合跨学科的理论范式和知识结构,才有可能设计出妥当的应对方案。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深刻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3]。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积极求变,主动对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变化、新需求,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在学科范式整合的基础上探索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具有战略性内涵的新概念。其内涵特征不仅指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也指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知识产权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工具,知识产权人才则是理解和适用该制度工具的核心群体。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知识产权人才既需要掌握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规律,也需要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内涵。具体而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必然需要强化知识产权人才的以下核心能力。

1.强化创新能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遵循的是创新经济的发展路径。根据熊彼特的理论,创新可以分为五种情况:引进新的产品,即产品创新;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创新或生产技术创新;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即市场创新;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即开发新的资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即组织管理创新[4]。

创新是解决非常规问题的活动,它通常经历“呈现问题情境命题”“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填补空隙过程”和“解答后的检验”四个阶段[5]。除了掌握基本的知识原理和逻辑方法,在每一个阶段,参与创新的主体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指引。就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而言,由于每一项知识产权及其所保护的知识技术都是创造的成果,都具有异质性,因而要深入把握每一项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和商业规律,都需要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批判性思维和能力。只有如此,知识产权人才方能成长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2.强化产业化能力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6]。科技创新以驱动产业创新为旨归,新质生产力以产业竞争力为表征。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本质上就是保护产业竞争力。

知识产权既是创新经济的产物,也是产业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产物。它在创新活动中产生,在产业运行中实施,在市场交易中转化。只有把知识产权保护的创造成果予以管理、组合、生产、产业化,再投入市场,并在交易中进行商业化运营之后,才能促进创造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只有此时,我们才可以说,知识产权走完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所以,知识产权是创新产业化和产业市场化的连接中枢。要充分激活知识产权内藏的潜力和能量,知识产权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熟悉创新链,还要熟悉产业链和供应链,要具有产业化的基本知识和运营能力。

3.强化国际化能力

我国已深度融入了全球经济贸易体系。随着我国企业不断“走出去”,涉外知识产权纠纷也逐渐增多。从现实来看,我国的一些企业对海外市场的营商环境和知识产权监管措施的了解十分有限,对相关知识产权国际条约、治理变革缺乏及时追踪的意识,对技术发展的动态也缺乏及时研判的机制。很多企业在知识产权纠纷发生以后常常处于极为被动的境地,既缺乏充分信息,也没有经验可以依循,无论是最初的应诉准备还是后期的和解商谈,以及后续的许可谈判,都做不到游刃有余。因此,加强国际化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此外,我国早已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工业化能力是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实力根基。随着工业制造的数字化和社会生产的智能化,现代化大生产呈现更加集中化的趋势。但生产毕竟不能替代消费,全球的需求始终并将一直处于分散状态。如果想长期保持我国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必须尽快将中国制造进行全球化分配和世界性消费,充分利用好全球大市场的资源。这同样需要一大批国际型知识产权人才的支持和参与。

知识产权是全球化的产物,全球化是催生知识产权的最大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与国际接轨一直是助推我国知识产权法治进程的强大动因。不理解国际因素的作用和分量,就无法系统把握中国知识产权法治的变革和创新,也不可能从容应对国际知识产权法律纠纷和商业谈判。所以,在全球经济深度交融的今天,向世界要新质生产力,在世界范围内保护新质生产力,必须强化知识产权人才国际化能力的培养。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主要矛盾的转化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主要矛盾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方针,发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号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7]。而技术装备的引进必然要有知识产权的 保护,这也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改革伊始,百业待兴。彼时,不仅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人才,甚至还没有开设过专门的知识产权课程。直到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才首开国内高校的先河,率先为法学本科生开设“知识产权法”课程;此后,于1986年率先设立了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中心,依托该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自1987年开始从获得理工农医学士学位者中招收知识产权法第二学士学位生,开启了中国知识产权人才专业化培养的历史进程。此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相继成立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机构,着手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推动下,知识产权法治建设在我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先后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颁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举国上下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保护的强烈需求。在这一需求的大力驱动下,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华东政法大学于2004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招收第一批四年制知识产权本科生后,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高校获得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招生资格,以尽快满足全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渴求。可以说,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着力解决的主要矛盾是社会日益增长的创新保护需要与知识产权人才极度匮乏之间的矛盾。

2.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主要矛盾的变化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形成了“以法学为主体,以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两翼,以交叉学科为补充”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格局[8]。截至2023年底,全国有近百所高校设立了知识产权学院等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有117所高校开设了四年制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此外,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在“经济和金融专业人员”类下首次增加了“知识产权专业人员”小类,下设4个相关职业。2019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深化经济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将知识产权作为经济系列的一个独立专业,并将知识产权专业的职称名称直接以助理知识产权师、知识产权师、高级知识产权师、正高级知识产权师命名。从人才供给侧来看,全国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渠道已比较齐全。

从人才需求侧看,根据最新发布的《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2023年,55.2%的企业专利权人仍反映缺少高端专业人才是制约专利产业化的最大困难和障碍,同比提高了6.5个百分点。52.3%的企业认为需要加大知识产权高端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方面的政策支持[9]。在发明专利的产业化方面,2023年,我国企业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了51.3%。与之相对照,2022年(2023年数据未发布),我国高校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2021年仅为3%[10]。高校专利成果“不愿转”“不会转”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这说明,即便不少高校开设了知识产权课程或者知识产权专业,但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良性循环仍极不畅通。尽管已有100多所高校在努力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国家职业和职称体系中也纳入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但企业仍“一才难求”。可见,知识产权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出现了较严重的脱节。

新质生产力是现实的生产力,而不是“纸面上的”或者“数字上的”生产力。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国内(不含港澳台地区)发明专利拥有量也连续多年领先世界。庞大的数字表象下,却是海量的专利在“沉睡”。这些问题说明,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以及人才所产出的成果,并没有真正以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为指引。总体而言,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余年的蓬勃发展,我国知识产权人才供给体系已比较健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社会日益增长的创新保护需要与知识产权人才极度匮乏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化为了企业日益增长的产业化需要和不契合不优质的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

1.围绕产业创新的需求优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

新质生产力是以新产业为主导的生产力。知识产权保护新质生产力,也就是保护产业竞争力。这就决定了知识产权不只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产业命题。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不能再沿袭过去几十年的路径,一味强调法学知识的传播和学习,要及时转变观念,按照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增加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关的理、工、经、管、商等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训练。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知识产权人才,应当是懂法律、懂科技、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把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重心放在知识产权法治人才的培养方面。各高校在教育教学体系中,侧重法学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入把握,尤其缺乏对全球供应链和国家科技安全的学习和理解,导致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出现了脱节。为尽快扭转这一局面,就需要立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全球视野下紧随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浪潮,围绕产业创新的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知识产权虽是一项法权,但又不局限于法权。在经济实践中,它以法学为牵引,同时涉及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具有交叉学科的属性。这就要求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设定上既不能划分得过于细致,也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应在充分尊重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回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设计出更加契合新要求和新需求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例如,随着大国竞争和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知识产权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重要战场,对国家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等各领域的安全和重大利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有效应对这一局面,就需要及早培养一大批精通产业创新规律和全球态势演变的知识产权人才。

2.推进知识产权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正式启动了新一轮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新版目录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增设了“知识产权”等一批专业学位类别,这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跨越升级的重要里程碑。

2023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和政策举措。随着“分类规划两类学位发展”新思路的确立以及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的设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改造迎来了历史性契机。例如,基于两类学位分类发展的思路,对于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建议超越传统法学学科的人才培养范式,转而立足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以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实际需求,探索建立“理工农医+知识产权硕士”等本硕贯通式的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强化学科交叉融合,破解行业企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对于知识产权学术硕士,则以法学知识体系和理论方法为主轴,推动法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较高学术素养、较强创新精神、扎实理论功底的创新型人才,满足知识创新发展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需要。

3.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知识产权源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但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却长期限制于法学学科框架内,并一直以法学学科作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主要土壤和主体逻辑。尽管《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以来,我国高校先后在管理学以及交叉学科门类中尝试设置了知识产权相关硕士点和博士点,但并没有改变法学学科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的绝对主导地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带有深刻的法学烙印。例如,在教学中注重文本、语言、逻辑等理论思辨能力和思维方法的训练,缺乏更有实践感和真实感的知识能力建构和知识工程化模块,更缺乏对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田野调查和实践参与。在培养过程中长期忽略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践性、商业性和动态性,对知识产权保护涉及的企业管理、产业调研、技术实训、供应链攻防等实战应用环节明显重视不足,导致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重形式、轻本质;重结果,轻过程;重共性,轻差异。长此以往,必然造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脱节,知识产权人才无法迅速适应真实的产业环境和应用场景,人才供需错配也就难以避免。当下,我国正处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5G、先进计算、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以及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也在致力于焕新升级,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于新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均发生了革命性转变。为此,建议紧密结合我国的教育优势与产业优势,根据产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在采用“理工农医+知识产权硕士”本硕贯通学历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案应进一步突出“知识产权硕士+X产业方向”的教育教学特色。例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新生态、新业态不断涌现,算法、算力、数据、元宇宙等新要素、新场景大量产生,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不仅要敏锐把握这些新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模式,还要积极引导支持互联网平台等前沿企业深度参与知识产权教育教学改革。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探索建立校企双师带徒、学工交替融会、脱产或半脱产培训等模式共同培养新型学徒,以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真正有效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枢纽[11]。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关键,对于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全局性影响。因此,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需要牢牢把握主要矛盾的转化,着力将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新内涵充分融入教育教学模式和机制,使之切实转化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实践新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二〇二四年七月十八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24-7-22(1).

[2]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24年6月24日)[N].人民日报,2024-6-25(2).

[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人民日报,2024-9-11(1).

[4][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等译,张培刚等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5]黄朝阳.加强批判性思维教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J].教育研究,2010(5).

[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2-2(1).

[7]任建新.踏上知识产权新大陆.知识产权与改革开放30年[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8]马一德,韩天舒.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24(3).

[9]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EB/OL].

(2024-04-15)[2024-04-20].https://www.cnipa.gov.cn/module/dow

nload/down.jsp?i_ID=191587&colID=88.

[10]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EB/OL].(2022-12-28)[2024-04-20].

[11]王成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向奔赴[N].新华日报,2024-6-4(11).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1年度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我国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的战略研究”(21&ZD164)的研究成果)

(作者:马一德,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原载2024年第22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终审:kjyxqhzcadmin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冕宁县| 武汉市| 芒康县| 广昌县| 梁山县| 江城| 乐安县| 文成县| 堆龙德庆县| 安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