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以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试点为支撑,创新制度设计,统筹推进东中西部协同发展
受政策制度、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东中西部各区域之间产教融合发展程度处于不平衡状态,东部地区在政策支持、人力资本、经费投入等方面会对产教融合的质量有明显促进作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政策支持等对产教融合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由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投入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西部地区产教融合的质量。
一是在布局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试点时,要围绕国家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充分考虑地域特征和产业结构,在保证有“迫切需要、条件基础和改革探索意愿”的基础上,保持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试点省份数量和分布大致平衡。二是以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试点为契机,尽快建立起完善的产教融合制度体系,制定促进产教融合发展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就业和收入分配等具体落地举措,加强东、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行业、企业、学校之间的互动,尽快形成行业办学、企业办学、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首创经验和案例,并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分享交流。三是政府和学校举办方要持续加大资源投入,在国家层面通过设立专项经费等形式加大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投入,保障高职学校办学经费。学校要用好地方专项债券、外国政府贷款等资金,并吸引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专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促进校企之间信息互通和资源互融。
二、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激发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和活力,提高人岗匹配度
党的二十大首次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升为国家战略人才,高职学校要站在人才需求侧的角度,与多元利益诉求方联手合作、协调联动,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使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一是建议政府、行业充分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从政策、机制层面完善企业参与办学的支持服务体系,强化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地位,学校要主动与产业、行业、企业合作组成利益与发展共同体,建立多元沟通、协调、联动机制,实现生产要素新组合与互补,依据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职业要求,优化自身的办学结构,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二是建议学校深度融入国家6大重大战略区和19个国家级新区,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与产业、行业、企业的合作与融合过程中,主动契合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分析产业、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用人需求,开展专业与产业契合度评估,强化传统专业数字化改造,不断完善“增、撤、扶、改”的动态调整机制,深化课程建设和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促进课程体系与技术(链)、实践教学体系与业务链、就业体系与岗位链之间的有序对接。三是建议学校要以人才供给为内驱力的供需结构改革为着力点,通过产业、行业、企业、专业、职业、就业之间的联动,搭建职业发展“立交桥”,聚焦重点领域开展现场工程师培养,引导学生不断优化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拓宽就业的弹性和自适应性,通过人才供给链与经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从“需求侧的拉动”到“供给侧的推动”的根本转变。
三、共建产教协同创新平台,以科教融汇为突破口,提升服务企业发展成效
产业转型升级催生了大量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尤其对人才的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产业链,加快推动政校行企研协同育人,提升学校服务产业、行业、企业发展的能力。
一是学校要着眼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的更高要求,将科技研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鼓励教师对专业领域前沿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成为服务企业技术升级的中坚力量,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拓宽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学校要与企业共同打造产学研用创深度融合、系统化发展的创新平台,依托共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组建科研团队进行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创新性的研究,积极开展技术应用研发,实现教育的技术与生产的技术同频共振。三是建议学校迅速应对产业发展,升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内容,优化教学与科研的资源配置,将科研项目输出为教学项目,进入人才培养方案,渗入课程标准,融入实训项目,走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企业科研项目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章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