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以及高技能人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战略任务。在人才规模上,我国目前技能人才总量超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占技能人才的比例约为30%,但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依然存在。要实现“制造强国”“科技自立自强”等国家战略目标,必须通过职业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来推动制造业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国家长远发展提供关键人才支撑。
人才是兴国之本、富国之基、发展之源,技能人才是促进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我国制造业正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等方向转型升级,要完成这一升级,迫切需要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以及高技能人才来掌握并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现代化。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作为高技术生产的中坚力量,能够推动关键技术突破,支撑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制造业的竞争力在于精细化生产和技术创新,而这正是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所擅长的。
为应对当前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多管齐下全方位推进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高技能人才,因此应不断优化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质量。职业院校课程设计要与时俱进,结合企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行业要求。
产教融合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应持续发力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和技能竞赛,企业能够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现代制造业的实际需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当与产业发展密切结合,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应加强合作,形成创新共同体,确保技术的快速转化和技能的提升;同时,定期举办技能竞赛和技术交流活动,有助于激发高技能人才的创新潜力,促进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在加快迈向制造强国的背景下,工匠精神对于提升产品质量、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至关重要。工匠精神代表着在工作中追求极致、精益求精、不懈努力的态度和精神。大国工匠的培养造就需要工匠精神支撑和引领。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更多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要不断完善工匠培养、选树、使用、评价、激励等体制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工匠、学习工匠的良好氛围。
各级政府要持续推动全社会尊重技能型劳动者,转变社会上一些人对技能型人才的传统认知,牢固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社会风尚,通过宣传和表彰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让全社会对技能劳动者愈发尊重。政府和企业应通过颁发奖励、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待遇和地位,吸引更多人才加入高技能人才队伍。各级政府还应制定适当的激励政策对高技能人才进行长期激励,完善以技能价值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鼓励高技能人才获得与其创造的经济效益相符的报酬,确保高技能人才在经济上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回报。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牵引源头创新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拔尖人才,也需要服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职业院校、企业和政府需要协同推进,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激励体系,多措并举激发技能型人才的创新活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作者:张端鸿 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24日第2版)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