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职业体能课程标准
《体育与职业体能》课程标准
二级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执 笔 人:丹慧芬 审 核 人:陈础 制订日期:2022年9月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2022年9月印制 |
一、课程信息表
表1 课程信息表
课程名称 | 《体育与职业体能》 | 开设学院 | 通识教育学院 | ||
课程代码 |
| 考核性质 | 考试£考查£ | ||
总 课 时 | 108 | 课程类型 | 理论课 | □ | |
学 分 | 8 | 实践课 | £ | ||
适用专业 | 学院开设所有专业 | 理实一体课 | √ |
二、课程性质
1.课程定位
《体育与职业体能》课程是我院学生第一学年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本课程是通过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达到增强体质(体能)、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促进体育素养与健全人格养成,提高职业准备水平为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掌握与运用体育知识技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融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教育、职业综合素质养成教育于体育学习活动之中,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2.课程功能
表2 课程功能定位
对接的工作岗位 | 对接培养的职业岗位能力 |
各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 | 1.了解与运动、职业有关的损伤产生原因及保健知识。 |
2.理解运动技术、战术;实际运用的方法;发展身体素质的手段。 | |
3.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体育文化的内涵;项目运动特点;锻炼价值;正确的健康观;运动欣赏。 | |
4.了解各职业身体工作的特征。 |
三、课程理念
以“健康第一”思想指导,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全面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技战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努力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高尚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注重教学的课内外有机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操作能力和课外锻炼的意识,使学生热爱运动,经常参与锻炼活动,达到终身受益之目的。
四、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1.设计思路
(1)、实施“遵序”、突出“主导”
教学按照课程能力标准,为实现应知、应会目标,把握好各模块教学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以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优组教学进度,以“精讲多练”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启发学生们积极地去探索和发现运动的规律。
(2)、“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的教学手段、方法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所承受能力,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理论与实践结合,倡导“创造性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发展个性;在应会鉴定中要体现“区别对待”原则,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个性差异等,使他(她)们充分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和魅力。
(3)、注重“终身体育”培养
在传授运动基本技能的同时,应有机结合体育健身基本方法的教学体验,利用课内、外的学习,发展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独立思考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逐步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更热衷于运动健身活动而终身受益。
2.课程结构
五、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本课程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运动安全知识、运动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和成功的乐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2.教学目标
表3课程教学目标
序号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能力目标 | 知识目标 | 素质目标 |
1 | 运动参与 | 能够参与、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锻炼。 | 运动安全知识。 | 养成热爱体育运动锻炼的习惯。 |
2 | 运动技能 | 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 | 专业技能知识、运动创伤处理和急救。 | 保持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
3 | 身体健康 | 基本体育运动技能。 | 基本体育与健康知识。 | 保持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
4 | 心理健康 | 通过运动调节心理、体验乐趣和成功。 | 心理卫生知识。 | 保持心理健康,具有良好心理素质。 |
5 | 社会适应 | 能积极参与组织体育比赛活动。 | 体育比赛和游戏运动规则。 | 培养竞争与合作精神。 |
6 | 职业发展 | 符合职业岗位特点的运动保健技能。 | 符合职业岗位特点的运动保健知识。 | 提升身体素质与体能水平,提升职业素养,达到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目的。 |
六、课程内容与标准
表4 课程内容与要求表
项目 | 任务 | 建议课时 | 教学内容 | 教学建议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资源利用) | 考核评价 (学习成果) | ||
知识目标及标准 | 能力目标及标准 | 素质目标及 标准 | |||||
体育分专项学习 | 每个学生1年需选择2个体育单项进行学习 | 72 | 掌握体育单项基本技能 | 技术掌握、理论学习、运动急救 | 熟练的掌握一门体育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 一、线上活动(选择): 教师活动:云课堂、QQ等进行视频分享,课后练习指导等;学生活动:云课堂、QQ等进行观看教师上传的视频分享,课后练习指导等 二、线下活动: 教师活动:课题教学 学生活动:课题学习 三、教师资源利用: 教室、训练场馆、云课堂、QQ等 | (1)平时成绩(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出勤情况占35%,课外体育活动锻炼出勤情况15%)共50%; (2)实践考试成绩(学生各选项项目实践学习的进度、完成情况和基本技能考试占35%;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占15%(在学院系统可以操作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共50%。 |
体育选修 | 在原有的体育技术基础上加强学习 | 36 | 提高单项技能 | 技术提高 | 技术要达到一定运动水平 | 一、线上活动(选择): 教师活动:云课堂、QQ等进行视频分享,课后练习指导等;学生活动:云课堂、QQ等进行观看教师上传的视频分享,课后练习指导等 二、线下活动: 教师活动:课题教学 学生活动:课题学习 三、教师资源利用: 教室、训练场馆、云课堂、QQ等 | (1)平时成绩(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出勤情况占35%,课外体育活动锻炼出勤情况15%)共50%; (2)实践考试成绩(学生各选项项目实践学习的进度、完成情况和基本技能考试占35%;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占15%(在学院系统可以操作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共50%。 |
七、课程考核建议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50%+课内实践考试成绩50%的权重。学生三年内必须修满72学时(6学分)《体育与职业体能》课程成绩合格的方可毕业,未修满72学时(6学分)《体育与职业体能》课程的不予毕业,作结业或肄业处理。每个学生毕业时都必须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合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
1、《体育与职业体能》课为必修课,各个学期的各项考核均需考试,且均达到及格标准后方为合格。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50%;实践考试成绩占50%;
(1)平时成绩(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出勤情况占35%,课外体育活动锻炼出勤情况15%)共50%;
(2)实践考试成绩(学生各选项项目实践学习的进度、完成情况和基本技能考试占35%;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占15%(在学院系统可以操作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共50%。
2、 参加早操/课间操、各体育社团(协会)、班级竞赛等课外锻炼和运动训练考核方式:由学生所在系部对学生参加早操/课间操、体育社团(协会)、班级竞赛等课外锻炼和运动训练等情况进行考核,每学期把考核结果报基础教学部体育团队。需邀请专业体育教师进行教学指导,并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助。
3、学生缺课达三分之一的取消考试资格,按重修处理;无故缺考,经任课教师督促仍不参加考试者,不再给予补考机会,按无体育课成绩报教务处处理。
4、学生考试不及格,应重修。
5、学生由于生理缺陷(残)须经医生证明,班主任、学生所在系部、开课系部签字后可以免修体育课。
表5 工作任务过程性考核汇总表(100%)
考核项目 | 内容 | 配分 | 权重 | 得分 | |
平时成绩 | 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出勤情况 | 100分 | 35% | 35 | |
课外体育活动 | 课外体育活动锻炼出勤情况 | 100分 | 15% | 15 | |
实践考试 | 学生各选项项目实践学习的进度、完成情况和基本技能考试 | 100分 | 35% | 35 | |
体质健康测试 | 体质健康测试成绩 | 100分 | 15% | 15 | |
总分 | 100 |
八、课程实施条件
(一)课程教学条件
1.实践条件
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及有关规定进行规划和建设,创造条件满足体育课程的实际需要,采取措施延长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时间,提高对各项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并应有计划的加强校外实训(实践)基地体育设施的建设工作。
2.师资条件
体育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按照体育课程教学计划授课、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完成培养优秀体育人才训练的任务,配备相应数量合格的体育教师,在校学生与专任体育教师配备比例原则上控制在350:1以内,专任体育教师与外聘教师比例不得超过3:1。体育教师从事的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运动队训练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工作量应另计算工作量。
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养。学校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体育教师定期接受教育培训,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逐步提高学历水平,从而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体育教师要主动自觉学习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在强化培养人才职能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职能和社会服务(含为专业、企事业单位)的职能,开展经常性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研究,不断推广优秀教学成果。教师间要相互学习交流,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密切与优秀校园文化的创建工作,形成课程建设特色,争创精品课程。
(二)教学资源
1.教材选用
教材优先选用国家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精品教材、重点教材、行业部委统编教材、自编教材等。
2.课程教学资源
(1)文档类:电子教案、试题库、PPT课件
(2)室内场地类: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啦啦操,瑜伽,健美操
(3)户外场地类: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足球场
(3)视频类:技术视频、比赛视频、教学视频。
用户登录